發表時間:10/10/2022
近段時間以來,關于“西方國家集體放棄碳中和”的言論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甚囂塵上,引起輿論一片嘩然。細究可以發現,當中有多處錯誤,且斷章取義,比如德國刪除的2035年碳中和目標事實上只針對電力行業,而丹麥國家層面的碳中和目標原本就定于2050年完成,故并不存在“放棄2025年碳中和目標”一說。
事實上,歐洲遭遇的這場能源危機正在倒逼其加快新能源發展步伐,比如風能、太陽能等。預計到2027年,歐盟將投資2100億歐元在新能源領域,其目標是到2030年,將可再生能源占比從40%提升到45%。以風能為例,荷蘭、丹麥、德國和比利時四國參與的海上風電規劃要在2050年前建成1.5億千瓦的海上風電。
無獨有偶,我國相關部門也在今年 5 月發布《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》,旨在錨定到2030年我國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,加快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。
從中可以看出,新能源體系作為全球碳中和目標實踐的核心要素,其發展速度及成效將對各國碳中和進程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風電在新能源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。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(GWEC)的數據,2021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量93.6 GW,2021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量達到837 GW,同比2020年增長12.80%。在全球歷史裝機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,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。
風電機組大型化發展是降低度電成本最有效的途徑。傳統玻璃纖維顯然已經難以滿足葉片大型化、輕量化的要求,輕質高強的碳纖維是超大型葉片增強材料的必然選擇,其復合材料不僅抗疲勞性能更好,且通過后評估還可以延長葉片的生命周期,因此在綜合成本上更具優勢。
近兩年,我國碳纖維產業受益于強勁的下游需求實現了歷史性突破,但客觀來看產品在性能、質量以及成本上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改善空間,且與下游復合材料及葉片生產商的協同機制也有待加強完善。
未來,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有望進一步降低碳纖維生產成本,反哺以碳纖維為代表的紡織及相關行業,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相互賦能,協同推進,建立復合生態體。
本刊“本期特稿”及“特別關注”欄目均聚焦先進復合材料的發展,歡迎重點關注。
《紡織導報》執行主編 趙永霞
主辦:中國紡織信息中心
主管: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
ISSN 1003-3025 CN11-1714/TS
姓名:
郵箱: